福建闽侯疫情最新报道(闽侯疫情感染情况)
7
2025-04-23
吴状春
我是吴状春,我的留学回国故事是无数科技工作者奋斗的缩影。在这条充满挑战与机遇的科创之路上,我从一个农民的儿子成长为一名致力于科技创新的工作者。从源头创新,到对接产业需求服务,再跨界到科技成果转化落地领域的科创服务工作,多年来我在不断学习、探索与践行科技创新,是知识的力量和对梦想的坚持让我走到了今天,走到了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。我庆幸遇到了最好的时代,有幸与这个国家级平台一起走到了时代与科技创新发展的潮头,有幸在松江的建设发展中贡献一份微薄力量。
走出农田,知识改变命运
我出生在20世纪70年代,父母是勤劳的农民,在童年和青少年的记忆中,最深刻的是与父母一起在田间地头劳作的日子。他们用自己的汗水浇灌着农田,也教会了我坚韧。父母反复叮嘱,只有知识才能改变命运,才能引领我们走向更广阔的天地。
从农村的小学、初中一路进入高中,我的成绩在班级排名有明显下降。班主任杨老师是上海知青,以其丰富的人生经验和教育智慧,给予我们宝贵的指导:“你们定的目标要跳一跳,能够达到,才有效。”在老师的鼓励帮助和自己的努力下,我的成绩在第一年达到了班级中游,一步步升了上去。
1989年,我考入了南京大学,学习信息物理系电子技术与微机应用专业,4年后毕业留校,在南京大学固体微结构国家实验室工作了10年。在刘治国导师实验室工作并通过统考攻读凝聚态物理专业硕士。其间与闵乃本先生、蒋树声校长课题组多位年轻老师互动很多,在他们的熏陶下,我不仅学到了专业知识,更学会了科研的精神和态度。刘治国教授曾叮嘱:“在任何单位、任何岗位达到无法轻易被人替代的地步,才算得上事业成功,而做到这一点的前提是要多学真本领。”
在南京大学学习、工作的10余年间,我有幸见证了国内最高学术殿堂的开放和多元。南大经常举办各类学术报告会,不仅涵盖了自然科学领域,也包括了哲学、美学、历史等人文社会科学。只要能挤出时间,不论哪个类型的学术讲座,我都去参加,综?/span>
发表评论
暂时没有评论,来抢沙发吧~