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分钟攻略“微信玩金花房卡购买方法”详细房卡怎么购买教程
11
2025-04-29
五位一线劳动者讲述拼搏故事
只要奋力奔跑就能闪闪发光(光荣属于劳动者)
甘肃种果大户武正全用好数字化田间管理,种出优质花牛苹果;云南丽江技术员杨佳精心培育高品质花卉,让丽江花卉产业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;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江俊将机器人与化学研究相融合,为科研提供新路径……从广袤田畴到繁华城市,从工厂车间到施工现场,各行各业的劳动者们不畏艰难、勇于创新,以实际行动践行劳模精神、劳动精神、工匠精神,创造了令人刮目相看的新业绩,用辛勤耕耘成就不平凡的人生。
今年是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100周年。在“五一”国际劳动节来临之际,本报记者分别采访了辽宁、安徽、湖南、云南、甘肃等地的一线劳动者,记录他们绽放劳动风采、书写时代荣光的故事。
——编 者
本钢板材股份有限公司冷轧总厂总工程师刘晓峰
给生产线装上“智慧大脑”
本报记者 胡婧怡
“交货周期能不能保证,就看这次试验了!”本钢板材股份有限公司冷轧总厂总工程师刘晓峰出差归来,一下飞机就赶到第三冷轧厂,和团队成员一起研究酸轧机组工作进展。
近年来,公司生产的1.3米宽、强度超1000兆帕超高强钢的订单量快速增长。但超高强钢轧制难度大,轧制过程中钢带更硬、更脆、更易断,这给刘晓峰团队带来不小的挑战。“生产效率比3周前提高50%以上,顺利实现批量化稳定生产!”看着监控画面里机组稳定运转,大家都松了口气。
“原料硬度需要再均匀一些”“轧制压力还得降低”……从2023年产品研发试制,到2024年下半年实现小批量生产,刘晓峰团队一次次召集技术端、生产端、原料端人员,记录关键数据,排查潜在问题,开展调整优化试验。
“产品批量化稳定生产,意味着降低成本、提高效益。”在冷轧生产线上干了25年,刘晓峰见证了本钢板材公司产品质量的持续跃升——实现世界最宽幅2150毫米汽车板的高效稳定生产,解决冷轧热冲压成型高强度钢稳定焊接难题……
“技术研发升级,生产流程也得更智能。”刘晓峰说,近年来,团队还致力于参与第三冷轧厂集中控制中心二期项目的开发。
集中控制中心是生产线上的“智慧大脑”。2023年9月,集中控制中心一期投入使用,原本分布在4条生产线、28个点位的操作人员和控制功能,全都集中在一间屋内,通过大屏上的监控画面、工艺参数等,实时掌握生产线上的情况。这样的数据协同共享,带动产线劳动生产率提高65%,产品合格率提升10%,能源消耗降低30%。刘晓峰说:“能为钢铁制造迈向高端化、智能化、绿色化出一份力,我们感觉很自豪!”
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教授江俊
为实验室配上“机器化学家”
本报记者 田先进
“这段时间,‘小来’做实验收集了不少数据,需要系统梳理。”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办公室里,江俊教授与团队成员正在热烈讨论。
“小来”是团队自主研发的全流程“机器化学家”平台,集阅读文献、实验操作、材料开发等功能于一体,集成了2台移动机器人、19个智能化学工作站和高通量计算系统。
“小来”能做什么?实验室里,科研人员输入指令程序,机器人穿梭于各个实验仪器前,抓取材料、配制试剂……“按照传统化学的研究方法,想要找到某一催化剂的最佳配比,可能需要很多年,‘小来’极大缩短了这一过程。”江俊说。
将机器人与化学研究相融合,源于江俊与学生的一次思维碰撞——
“通过理论计算设计的化学品,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实验验证。”学生的话启发了他,“能不能把化学数据整合成数据库?”
说干就干。江俊开始组建团队,数学、化学、计算机等各个专业的同学纷纷加入进来。江俊带着同学们挨个给文献数据“打标签”,并开发智能文献阅读软件。最终花了两年时间,数据库初步建成,还同步搭建了人工智能模型。
若要进一步提升数据库的精准度,还需要采集更多现场实验反馈数据。与大家商量后,江俊决定研发能进行化学实验操作的机器人。
学校提供了一间30平方米的实验室以及300万元经费,团队成员“恶补”相关知识,努力让机器人与各种化学仪器、各种科研场景相适配。2021年,“小来”诞生了。
去年,升级版“小临”亮相。“相比‘小来’,‘小临’可以主动设计方案,并驱动理论和实验的数据生产,进而利用数据反馈优化实验方案。”江俊介绍。
畅想未来,江俊打算建设一个覆盖大部分化学材料研究实验的规模化平台,“争取为化学科研提供更多技术支撑。”
湖南常德亿泽水稻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陈帅宇
做一颗努力发芽的种子
本报记者 孙 超
一个驾驶机器转向精准,一个递送秧苗动作干练,在湖南省常德市鼎城区谢家铺镇粮食生产万亩综合示范片区,黄海岸和父亲配合默契……去年,黄海岸回乡种田,他说,村里有群年轻的种粮人,已经给他“打好了样”。
这群种粮人中的带头人,就是1994年出生的鼎城区亿泽水稻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陈帅宇。
陈帅宇介绍,他牵头的粮食生产合作社和农机合作社已有600多名成员,平均年龄不到40岁。一系列措施让大伙心里有了底:起步资金不够,合作社伸出援手;需要农资,合作社平价提供;产出稻谷后,有合作公司以高出市场价收购……
2015年,21岁的陈帅宇决定回乡种田。“大学生回来种地,能有啥出息?”村民们议论。
陈帅宇一边跟着父亲做粮食经纪人闯市场,一边学习水稻育种、机械化作业技术,第二年就流转了300亩农田试种优质稻。“每天早出晚归,晒得脱皮,有一次还因中暑晕倒在田埂上。”陈帅宇回忆,2016年暴雨,2017年市场波动……种田不易,但他咬牙坚持。
2018年,陈帅宇的优质稻亩产干谷600多公斤,比普通稻亩均增收200多元,让村里人刮目相看。
种好了粮,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的陈帅宇,开始琢磨产业链。
在育秧工厂,自动化秧盘机高速运转;在加工车间,全自动精米生产线隆隆作响。“有了智能化机械化设备,我们的工作效率大大提升。”陈帅宇说。
再过几天,陈帅宇团队将迎来湖南文理学院、湖南应用技术学院的30多名大学生。依托校企共建的实训基地,陈帅宇正在组建一支新媒体团队,“不仅要种得好,还要讲好品牌故事,建立起网络传播销售渠道。”
“年轻人返乡创业,就像稻种在暗室催芽,你不知道哪一颗种子会先发芽,我愿意成为那颗努力发芽的种子。”陈帅宇说。
云南丽江现代花卉产业园技术负责人杨佳
把生活装点得像花儿一样
本报记者 杨文明
云南省丽江现代花卉产业园里,玫瑰开得正艳。
技术负责人杨佳走进花田,摊开掌心,技术员递上备好的修枝剪,杨佳翻转手腕,“咔!”?/span>
发表评论
暂时没有评论,来抢沙发吧~