疫情最新数据消息澄迈:澄迈县最新疫情
11
2025-04-22
中新社多伦多4月21日电题:中国交响乐如何赢得西方认可与尊重?
——专访指挥家谭利华
中新社记者余瑞冬
源于西方的交响乐引入中国已逾百年,如今拥有着广泛的中国乐迷。2025年年初,在指挥北京新年音乐会后,中国著名指挥家谭利华飞赴加拿大多伦多,执棒李德伦音乐基金会主办的“中西汇粹”新年音乐会。如何更好地在中国普及交响乐艺术?中国交响乐团、音乐家以及中国交响乐作品如何赢得国际舞台的注目与尊重?谭利华近日接受中新社“东西问”专访,分享他的故事与心得。
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:
中新社记者:您参与策划、创办并十余次执棒指挥的人民大会堂·北京新年音乐会已成为北京每年不可缺少的开年文化盛事之一。北京为何需要一场这样的音乐会?
谭利华:北京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策划新年音乐会,后来决定在人民大会堂办一场大的。1996年12月31日的第一场演出非常成功,由严良堃先生和我各指挥半场,中央歌剧芭蕾舞剧院交响乐团和合唱团、中国交响乐团、北京交响乐团联合演出。
这个音乐会之所以受关注,因为观众觉着真的是“移风易俗”。
北京是大国首都。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,在文化方面需有更高层次的一种形式来辞旧迎新。新年之际听一场音乐会,会带来别样的感受。这对于北京的文化建设,对于北京人的文化生活,都是非常重要的。所以它后来成为首都北京标志性的文化盛事之一,如今已坚持举办29届。
中新社记者:您是中国本土培养的交响乐指挥家。您的恩师对您有何影响?中国的交响乐指挥如何能赢得西方同行和乐迷的认可与尊重?
谭利华:我非常有幸,遇到了非常好的老师。在上海音乐学院,我师从曾留学苏联的指挥大师、音乐教育家黄晓同教授;后又追随指挥大师李德伦先生。他们教我学到了最好的指挥艺术。
李德伦先生对我的教育和培养是终生难忘的。20世纪90年代的“出国潮”期间,我这个年龄段的很多指挥都出国了,我当时也拿到了英国签证。我向李德伦先生告别时,他非常动容地说,你出国很好,去古典音乐的故乡学习、开眼界,那是“锦上添花”。但中国改革开放了,跟国外的文化交流多了,希望能有一些年轻人来接我们的班,留下来是“雪中送炭”。我当时就决定不走了,留在国内。
从1991年到1996年,我作为指挥,和中央乐团(中国交响乐团前身)合作演出了大量音乐会,在与乐团和老音乐家的交流中积累了经验。每次李德伦先生都会当场点评哪儿好,哪儿需要改进。我同时也是北京交响乐团团长和音乐总监、首席指挥。由此,我积累了一个成熟交响乐指挥应有的工作经验。我一点儿都不后悔没有去国外。其实一个指挥的成长是和乐队在一起的。我的积累为北京交响乐团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,也让自己的事业开辟了新天地。
一个职业指挥和任何一个乐团建立信任,只需要几个小节、一两分钟,靠的是你的指挥技术、对乐队的感染力、对音乐作品的理解。职业音乐家通过几个小节就能知道你的水准。
一个成熟的、优秀的指挥家应该具备技术与内心文化底蕴的全面结合。这些营养体现出来,释放给乐团,无论是否第一次合作,无论国内或国外的乐团,都能很快建立起信任关系,让合作愉快、成功。
中新社记者:如何打造一支能被国际同行认可、一流水准的中国的交响乐团?
谭利华:李德伦老师曾一再说,北京作为大国首都,必定要有一个高水准的、和首都相匹配的优秀职业交响乐团。
我在27年间非常踏实地担任北京交响乐团的团长、音乐总监、首席指挥。北京交响乐团从1997年开始改革,全球招录,且考核相当残酷:当时评委由中国最权威的几位音乐家组成,拉帘考试;考核内容是演奏世界公认的乐队困难片段;评委平均分达80分,乐手才能被录用;如果考首席,平均分要达90分以上。对于这项重大改革,北京市顶住阻力,给予支持。经过连续9年考核以及十几年努力,我们把北京交响乐团打造成了一个高度职业化的、值得北京人民骄傲的、世界级优秀乐团,实现了李德伦先生的夙愿。
“优秀”有两个标志。一是有国外知名经纪公司来为乐团经营,按国际行业惯例组织海外商业巡演。北京交响乐团多次赴欧美巡演,其中包括华沙、维也纳、柏林等音乐重镇,赢得了巨大声誉,经纪公司是满意的。二是国外知名唱片公司会付费为乐团录音。百代唱片公司为北京交响乐团出了多张唱片并进行国际发行。
中新社记者:您多年来一直致力在中国普及交响乐艺术。这件事为何重要?
谭利华:中国毕竟还是交响乐的“小国”。交响乐团?/span>
发表评论
暂时没有评论,来抢沙发吧~